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路在何方?
近日,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据初步核算,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
中国这一领域生产总值破7万亿,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中国海洋经济还存在着哪些优势与不足,面对着什么样的挑战,新出路又在何方?看看专家怎么说!
21世纪,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这也是中国海洋事业历史上总体发展最好的时期。
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如此密切。
据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介绍,2017年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海洋经济稳中向好,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0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0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919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6%、38.8%和56.6%。
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31735亿元,比上年增长8.5%;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16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具体来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4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海洋电力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新增装机容量近1200兆瓦。
从区域来看,2017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463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7%,比上年回落了0.8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2295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6%,比上年回落了0.1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815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4%,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张占海表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仍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的关键时期,部分产业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
但总体来看,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持续推进,以及各级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18年全国海洋经济将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从海上粮仓,到海上油气田。
从海水淡化,到海上风场。
海洋正为中国经济提供澎湃动力。
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
第一次可燃冰试开采成功;
创新发展的“蓝色中国梦”正越来越近。
依海富国,以海强国,建设海洋强国,中国,正拥抱深蓝。中国海洋经济还存在着哪些优势与不足,面对着什么样的挑战,新出路又在何方?一起来看看吧!
优势与不足
自2000年“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以大型央企为主力的涉海企业对外投资遍布全球,不仅包括渔业、航运港口、海洋油气等传统海洋产业,也广泛涉及海洋装备制造、海水利用、海上风电、海洋服务业等新兴海洋产业。
2012 年7月29日,海南赴南沙渔船船队返回三亚。图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其中,获得大范围“点赞”的主要包括以下产业:
一是海洋油气业“走出去”。中海油是中国海外海洋油气投资最重要的企业,海外业务遍及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欧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勘探区净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其中东南亚是业务量最大的地区;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之比、海外收入和产量占总量之比都在三分之一以上。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一些民营石油企业也开展了一定量的海外海洋油气项目。
二是航运港口业“走出去”。中国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直接带动了航运业的飞跃式发展。为扩大运力,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保障航运安全,航运企业纷纷“走出去”。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航运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良机。航运企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航线拓展速度加快,海外港口投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三是船舶业“走出去”。船舶业是中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船舶业高度外向型,国际化程度很高。中国船舶制造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较少,“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船舶出口。20世纪90年代,世界造船业形成了以日本、韩国、欧洲和中国为代表的“四极格局”。完工量、新订单量和手持订单是衡量一国船舶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的这三项指标自2004年开始迅速提升,2010年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中国三项指标分别占全球的41.9%、45.5%和44.6%,均位居世界第一。
四是海洋渔业“走出去”。海洋渔业已发展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海洋渔业“走出去”形式多样,如收购外国渔业公司、海外养殖投资、远洋渔业等,远洋渔业是最重要的形式。中国远洋渔业起步于1985年;2016年远洋渔业产量198.75万吨;作业遍及40个国家专属经济区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及南极海域。
五是海水利用业“走出去”。中国海水利用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海水淡化技术趋于成熟,完全掌握反渗透法、蒸馏法两大主流海水淡化技术,设备造价比国外同类设备低,吨水成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企业相继开展了多个海水淡化“走出去”项目。
六是海上风电业“走出去”。中国海上风电业发展较快,逐步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华锐风电是较早涉及国际海上风电市场的企业,目前已居于国际海上风机供应商前列,同时涉足海上风电的安装。
七是海洋旅游业“走出去”。近年来,中国旅游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广泛投资于国际旅游产业,部分投资涉及到海洋旅游产业。
八是海洋工程(海工)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开始大力承接全球订单,中国自主研发的部分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中国新接海工订单量占全球的41%,首次超过韩国,居世界首位。
综合而言,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与韩、日等国相比,中国船舶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相对较弱,从船舶出口结构来看,仍以油船、散装船等传统船型为主,承接的订单中高端产品占比较少;中国已成为世界远洋渔业大国,但在装备水平、作业方式、资源探测能力等方面与远洋渔业强国差距明显;总体上看,中国海工产业仍未处于全球海工产业链的高端行列。
挑战仍存
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过程中仍面临不小挑战。
其一,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仍集中在以海洋油气、港口、海洋渔业、海洋基础设施为主的传统海洋产业,技术层次偏低;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代表着未来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海洋新兴产业的“走出去”刚刚起步。
其二,涉海企业“走出去”风险防范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相对于陆域经济,由于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远离陆地的经营环境,投入大、周期长的行业特点,海洋经济的风险更高。加之“走出去”所到的东道国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更放大了涉海企业“走出去”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涉海企业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其三,金融服务有待加强。海洋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风险高,“走出去”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目前中国为涉海企业“走出去”提供的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首先,国内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大型企业可借助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中小企业则缺乏资本市场有效支撑。其次,以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为主的政策性金融对企业规模和盈利前景要求高,主要服务对象为大中型国有企业;商业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中小企业在信贷、抵押等方面无法满足银行要求;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第三,中国现行法规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较严。
新路径何在
目前来看,新阶段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区位和产业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是海洋经济“走出去”的重要选择。“海上丝路”由三条蓝色经济通道组成:第一条是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该通道贯穿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重点领域包括航运、港口、沿海经济特区建设等;第二条是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重点投资产业包括航运、海洋油气、远洋渔业、旅游等;第三条是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主要着眼于北极地区和北极航道的科考及未来的利用。
第二,推动中国航运港口企业“走出去”,鼓励航运物流企业继续扩展远洋航线,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鼓励各类企业以独资、合资、BOT、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在全球重点地区参与重要港口码头的建设和运营;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形成中国通畅、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大通道。
第三,推动中国企业的海外油气投资。要继续扩大在东南亚的海洋油气开发力度;做好未来实施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准备;在北海、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等开发较成熟的区域,中国企业主要采取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进入,在业已成型的开发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东非等开发格局尚未完全成型的地区,则要采取独资、合资等多种方式深度介入,争取成为重要的开发力量。
第四,支持和鼓励中国涉海企业参与北极区域的海洋经济合作,主要涉及航运、远洋渔业、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等。
第五,继续鼓励和支持船舶企业“走出去”。一方面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加快造船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端化,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进造船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抢占高端船舶国际市场。
第六,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壮大大洋性渔业。在远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国家新建一批远洋渔业海外基地;加强远洋渔业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培育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增强远洋渔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七,重点推进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走出去”过程中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海上合作中心等,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第八,着力推动海洋金融、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法律服务等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走出去”提供服务。其中,金融服务的加强是当务之急,相关改革也正在推进当中。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人民银行、国家海洋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围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银行、证券、保险、多元化融资等领域的支持重点和方向。
那么,布局海洋,中国都有哪些利器?小编为您细数大国重器“英雄谱”,每一件“超级装备”都让世界发出惊叹。
海上巨无霸,破解千年能源难题
“蓝鲸1号”,这个自重43725吨的“深海巨兽”,长117米,高11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是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
据悉,地球上可燃冰的储量可以供人类使用千年,怎样将这种深藏在海底沉积物当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来,是一个世界难题。然而,在中国南海,水下1266米,中国首次海底可燃冰试开采成功!可燃冰安全开采持续了整整60天,产气总量超过30万立方米。产气时长、产气总量,双双打破世界纪录。只有全球独一无二的装备,才能创造全球独一无二的奇迹。
十年前,中国还完全没有自主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现在,不仅能够自己制造,而且多项技术领先全球。
如今,我国的工程师在码头完成水下推进器的安装,这是全球范围,首次在码头安装推进器。过去,这样的安装只能在深海完成,仅安装费就需要1000多万元。现在,中国工程师把安装成本降到了十分之一。
强将,探索4500米水下宝藏
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长9米,高4米,重20吨,是目前全世界同一级别深海下潜作业时间最长的潜水器。
深海,海洋大国都在竞相开发的领域。海平面1000米以下,蕴藏着数之不尽的宝藏。全球30%的生物,生活在海底,全球40%的油气资源未来也将来自深海区。谁能率先拥有深海重器,谁将赢得属于未来的先机。
4500米的水下,“深海勇士号”正在挑战水下机械臂毫米级的高精度作业,此前也没有国家进行过类似试验。潜水器在深海所承受的压力,相当于每平方米被4600吨的重物压着。海底洋流、地质形态都会对机械臂的稳定操作造成影响!这个杆部直径不到7毫米,是深海生物海绵,抓取过程力道控制要绝对精确,这相当于在气球上切豆腐。钳状的机械爪在抓取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目标调节不同的力道,抓取精度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超级装备,排水量超强
“振华30”,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这个长度超过297米,宽度58米,排水量近25万吨的庞然大物,体量超过了全世界所有现役航空母舰。
眼前你所看的“振华30”,正前往伶仃洋海域,要完成一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安装。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堪称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它身上,凝结着过去数十年中国桥梁设计、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等各项成果。
据悉,“振华30”要将这个重6000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接头,准确地插入30米深的海底,完成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贯通。对接时水下安装余量仅有十几厘米,即使水面风平浪静,海底涌动的洋流也会形成巨大推力。整个吊装过程要确保绝对平衡,任何倾斜都将是灾难性的!“振华30”如何大展身手?听说它的臂力最多能吊起1.2万吨重物,相当于60架波音747客机的重量。甲板面积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并做360度回旋哦!
造岛神器,全球疏浚市场最有竞争力
“天鲲号绞吸疏浚船”,140米,9米,输送功率世界第一,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全球最强;装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和国际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全球疏浚市场最有竞争力的重型装备。
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绞吸疏浚船,实现了我国重型自航绞吸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核心技术的掌握,填补了中国自主设计建造重型自航绞吸船的空白,使我国挖泥船设计和建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绞吸疏浚船是疏通航道、浚深泊位、吹砂造陆的重要海上利器。
海洋牧场平台,海岸的延伸
深远海“驿站”——海洋牧场平台,4根桩腿,高约40米,拥有完全可以媲美军工装备精度的液压装置。
平台与鱼礁共同构成完整的海洋牧场体系,使海藻附着,聚拢鱼群,为鱼群提供食物,成为海底鱼群的家。平台还可根据各种功能需求进行升级改造,用于海上水质观测科研、海上养殖及看护、海上观光、海上垂钓休闲、海上监测等领域。
全球第一个民用海洋牧场平台,也是海洋牧民们海上的“移动帐篷”,还可用作各类海洋大数据检测平台,可以根据需要放置在任何海域,真正意义上形成海岸陆地的延伸。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央视财经、央视新闻、瞭望东方周刊、《环球》杂志。图片来自网络)
招聘信息
对接洽谈
3、讲座 | 境外投资新规讲解(免费)
4、讲座 | 近期海外投资风险分析及展望(免费)
经贸商机
实操资讯